“過去測重金屬,樣品得送外地,等結果要個把星期;現在用局監測中心實驗室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一兩天就能出精準數據,還能全程追溯。”江西省南昌市生態環境局監測科負責人喻可喆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展示最新監測設備。從“被動外委”到“自主攻堅”,從“零星數據”到“全鏈支撐”,江西省南昌市用三年時間,實現了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自2022年起,南昌市生態環境局錨定“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目標,啟動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提升三年行動,以“一年強基礎、二年上臺階、三年大提升”的清晰思路破局攻堅。針對此前資質覆蓋不足、人員技能不均、儀器設備短缺等短板,成立專項工作專班,制定涵蓋資質擴項、儀器采購、資金申請、實驗室改造、人員培訓等15項具體任務的實施計劃,明確時間節點與責任主體,確保各項工作環環相扣、落地見效。
打破“小而散”的傳統格局,是提升監測能力的關鍵一步。南昌將6個城區環境監測站進行戰略性整合,組建全新的市級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把分散在各縣區的專業技術人才納入統一管理調度。這一改革不僅優化了人才資源配置,更凝聚起技術合力,徹底扭轉了過去監測人員分散、可檢項目少、重點任務難承接的被動局面,為監測能力躍升奠定了組織基礎。
監測能力提升,硬件是基石。3年間,南昌市累計投入2036萬元,重點攻堅儀器設備更新與實驗室升級改造。如今,南昌市生態環境監測已配備氣相色譜儀、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離子色譜儀、紫外分光測油儀等先進設備558臺(套),覆蓋常規指標及微量、痕量污染物監測需求。所有儀器均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與臺賬,確保穩定運行;實驗室環境同步升級,監測能力已延伸至水、氣、噪聲等環境監測核心領域,為精準監測提供了堅實硬件支撐。
在強化硬件的同時,南昌市同步推進“軟件”升級。創新開展“環保夜校”“跟班學習”等實戰化培訓,通過“老帶新”傳經驗、“理論+實操”強技能,持續錘煉監測人員專業素養。更值得關注的是,南昌深化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ms)應用,構建起“人機料法環測”全過程全要素質量管理體系,實現監測數據從采集、分析、審核到報告出具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讓每一組數據都可追溯、可核查,為環境管理提供“精準標尺”。
監測能力的提升,最終要落到服務民生與決策上。南昌市一方面扎實開展大氣、水、噪聲及重點監管單位常態化監測,用精準數據為環境管理與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另一方面主動延伸服務觸角,連續開展“中高考護航”“司法考試護考”等專項行動,通過強化噪聲監測與管控,為考生營造安靜優良的考試環境,以實際行動回應群眾關切,贏得社會廣泛認可。
如今,南昌市生態環境監測資質已從3年前的100余項,拓展至水和廢水、環境空氣和廢氣、噪聲三大類共664項,年度監測報告從不足200份增至1000余份,委外監測業務逐步回流,監測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下一步,我們要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持續發力。”南昌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駐市監測中心主任劉忠馬表示,將繼續瞄準環境管理新需求與監測技術前沿,推進資質擴項,重點提升新型污染物、特征污染物監測能力;建立常態化人才培養機制,邀請專家授課、組織技術骨干赴先進地區交流,打造“懂技術、會分析、能戰斗”的監測隊伍;同時探索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新技術應用,讓生態環境監測更高效、更全面,為守護南昌綠水青山筑牢技術屏障。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