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縱橫交錯,廠房鱗次櫛比,江蘇省揚州化學工業園區(以下簡稱揚州化工園區)地處長江流域,囊括近40家化工企業。
工業園區是推動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也是污染物排放集中、環境管理難度較大的區域。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始終把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作為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的標志性戰役之一。對于如何筑牢沿江環境安全屏障這個問題,揚州化工園區有經驗教訓,也有著行動與思考。
因地制宜選擇污水處理工藝 談到揚州化工園區的污水處理,9年前那張高達873萬的罰單是避不開的內容。
2016年11月11日,由于揚州化工園區污水處理企業——凱發新泉水務(揚州)有限公司的廢水超標排放行為,揚州市生態環境部門依照按日連續處罰規定向企業罰款873萬元。
“巨額處罰之后我們也在思考,園區水污染防治究竟問題出在哪里。”揚州化工園區管理辦公室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管理局局長喻天聰告訴記者,園區意識到相比于資金投入,污水處理過程中工藝的選擇尤為重要。
“此前,污水處理廠采用的是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生化處理技術,這很難滿足化工廢水的處理需求。園區產生的高鹽高毒廢水往往會抑制甚至殺死菌類,污水處理效果大打折扣。”喻天聰解釋,工業園區污水與城鎮污水完全不同,需要根據園區廢水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選擇處理工藝。
2019年,揚州化工園區下屬投資公司與中化環境合資成立揚州中化化雨環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化雨公司),接手相關設施承擔園區污水處理任務。工藝的改進讓處理效果有了明顯變化,化雨公司總經理張萌告訴記者,最值得一提的是溴離子催化氧化相關技術。
“園區中企業多為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企業,廢水中常含有溴離子。這類污染物不僅難以在常規處理工藝中去除,還會抑制臭氧氧化反應效率,提高處理成本。”張萌介紹,公司引入高效低耗的催化氧化工藝,實現對溴離子濃度的顯著削減。同時,針對尾水中殘留溴離子的環境風險,開展溴離子的沉降與轉化,顯著降低其濃度。
對于這次合作,揚州化工園區管理辦副主任劉珠明認為是一次優勢互補的嘗試:“企業有處理化工廢水的先進技術,而政府方面有管理服務園區企業的職能,兩方合作能讓技術優勢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推動實現園區污水的合規處理。”

分管排污確保水質、水量穩定 化學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的難點在于來水狀態不穩定。不同化工企業的廢水通過混合管網輸送至污水處理廠,水質差異大,水量波動頻繁,對污水處理生化系統極易造成沖擊。
2020年起,揚州化工園區開始實施“一企一管”建設項目。對于連續排水、水量大、特征污染物需要控制的企業,園區要求工業廢水必須鋪設獨立管道開展輸送,使廢水收集“看得見,收得全”。而對于水量少、生產周期不固定的化工企業,需要采用公用管道進行分時排放。經統計,需要鋪設獨立管道的重點企業排水量合計占園區總量的80%。
“獨立管道中均配備水質在線監控儀和流量計,實現全天候動態監測,并與污水處理廠中控系統實時互聯。”劉珠明告訴記者,一旦監測到污染物濃度異常,系統會立即發出預警,并通過電動閥門在數秒內切斷獨立管道的污水輸送,防止水質發生巨大波動。
受益于獨立管道的建設,化雨公司得以對高濃度有機廢水和含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廢水進行二次強化預處理。“盡管進廠的廢水都是經過企業處理的,但其中一些水體毒性仍然存在。我們專門建設配套前置調節池和專用解毒設施,對化工廢水進行再次預處理,保障污水處理廠生化工藝的穩定運行。”喻天聰說。
分管道進行排放的另外一個優勢,便是實現對水量的調控。“間歇排水企業,需根據協商結果利用公用管道進行錯峰排水,因此,我們能夠根據處理情況調整水量,在保證來水水量穩定的同時,提升污水處理的效率。”張萌介紹道。
處理廠前移服務,政府水價兜底 傳統觀念中,污水處理只是下游污水處理廠的責任。但在揚州化工園區,水環境治理更加注重全流程的協同管控,污水處理廠主動與排污企業“結對子”,幫助企業開展污水處理。
喻天聰認為,如果只在污水處理廠末端集中處理,不僅容易因來水水質、水量波動導致工藝系統受沖擊,還可能錯過源頭控制的最佳時機,因此污水處理廠必須主動服務。
“從注資角度看,化雨有著園區的投資背景,有主動服務企業的責任。而從處理效能角度看,污水處理廠也必須前移對接企業,提升運行穩定性。”喻天聰這樣解釋道。于是,揚州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指導企業選取合適的處理工藝和技術,合理配套污水預處理設施,并協商制定納管標準。
事實上,在項目早期污水處理價格的確定是一大難題。劉珠明告訴記者,園區和企業進行了多輪溝通,也召開聽證會采納公眾意見,希望水價標準企業既能接受,也能保證污水處理廠穩定運營,但最終污水處理廠收取的污水處理費用并不能平衡整個支出。
“這樣的背景下,園區充分發揮兜底作用,與污水處理廠簽訂了固定保水量。若年底污水處理量沒有達到標準,差價由園區財政予以兜底。這樣既保證污水處理價格在企業可承受范圍內,也使得污水處理廠可以持續健康運營。”劉珠明介紹道。
污水處理廠前移服務,政府水價進行兜底,所有的努力最終都是為了地表水水質情況的改善。數據顯示,揚州化工園區附近沿山河新中橋省考斷面,水質連續3年保持Ⅱ類。2024年,揚州化工園區沿江環境綜合整治典型案例入選第一批工業園區水環境管理典型案例。
“作為沿江化工園區,水環境風險相對較高。沒有一滴生產廢水進入長江,始終是揚州化工園區發展的一條底線。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園區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升工業廢水收集處理效能,有效防范和化解水環境風險。”劉珠明表示。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