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東端,是典型的北方半島型沿海城市,境內分布著大小河流1000余條,小型水庫337座,3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有6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0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5條,河流最終匯入黃海。
為摸清重點河流及水庫健康狀況,威海市生態環境局對境內乳山河、母豬河等8條重點河流以及崮山水庫、米山水庫等5座典型水庫的生態環境健康進行全面“體檢”。
在調查評估中,威海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山東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嚴格按照《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等規范要求,現場踏勘、確定37個監測點位,在監測點位開展水環境質量、水生生物狀況、水資源以及水生境調查。團隊成員按照春、夏、秋三季進行監測,他們頂烈日、冒酷暑,沿河徒步完成夏季采樣,通過遙感解譯、實驗室鑒定、無人船巡航、無人機航飛等先進技術手段,首次完成威海市重點水體從岸線類型、緩沖帶植被,到棲息地、底質類型,再到水體生物魚類、大型底棲動物、大型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以及著生藻類等40余項指標全方位的調查監測,形成“三水統籌”水生態調查基礎數據,為后續水生態健康評估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夏季調查監測結果,從水生態系統健康、水生境保護、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以及社會管理狀況5個方面進行定量分析計算,按照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很差5個等級綜合評估,此次“體檢”結果顯示,威海市13個重點水體總體處于良好及以上狀態,但也發現部分河段存在水資源保障不足、岸線硬化等問題。
調查發現,該地區魚類多樣性處于較豐富的水平,采集到魚類1075尾,隸屬于7目15科36種,其中,馬口魚這一清潔指示種出現頻率大于40%;在沽河下游感潮河段退潮后有大量鳥類在河道覓食,發現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物烏鱧的幼魚種群,存在明顯繁殖痕跡。同時,調查點位周邊常見水生植物均達到100種左右,緩沖帶基本被植被覆蓋,這些生物指標均印證了威海市水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此外,調查團隊發現部分河流存在一定程度的外來物種入侵現象,空心蓮子草、一年蓬等植物,以及梭鱸、藍鰓太陽魚兩種魚類,在個別點位被發現,對本地水生生物的生存構成潛在威脅。這成為“體檢報告”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生態風險點之一。

此次夏季水生態調查與評估工作的完成,能夠客觀、準確地評價威海市重點河流及水庫水生態狀況,下一步將結合秋季和春季調查成果,精準識別水生態問題及成因,指導生態環境部門更加科學、有效地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為美麗河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威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份“體檢報告”不僅全面呈現重點河流及水庫的生態現狀,更為精準施策保護水生態環境提供靶向指引。針對報告中指出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將加強對空心蓮子草、梭鱸等入侵物種的排查與防范,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生物入侵危害的認識,共同守護本土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為半島流域水生態保護提供“威海樣板”。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