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水污染治理中,“知道污染存在卻找不到源頭”的困境長期制約監管效能。11月11日記者獲悉,隨著四川省首個在線水污染預警溯源系統在溫江投運,創新性引入的水質熒光指紋技術,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核心支撐。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的落地不僅填補了省內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更以“監測—預警—溯源—治理”的閉環管理體系,為平原流域水環境安全提供了數字化解決方案。

圖為水質自動監測設備
“不同污染源排放的污水因成分差異,會形成獨一無二的‘熒光指紋’,如同為每類污水建立了專屬‘身份證’。”成都市溫江生態環境局項目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系統通過三維熒光光譜儀捕捉水體中溶解性有機物的特征信號,即便細微成分差別,也能精準識別。
目前,溫江已在楊柳河、大朗堰等關鍵流域布局兩個水污染預警溯源在線站,同步為40家重點企業建立專屬水質指紋數據庫,通過綜合監管平臺實現數據整合與智能分析。一旦監測站捕捉到水質異常,系統可快速將實時信號與數據庫比對,鎖定疑似污染來源,為執法取證和應急處置搶占黃金時間,推動水環境監管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警”。
據了解,該項目聚焦溫江主要河流12個重要斷面,構建起全時段、全鏈條水質監測與風險防控體系,為流域生態安全與產業穩健發展筑牢雙重防線。通過實施全天候實時監測,系統能夠精準預警超標污染物,有效規避污水處理系統負荷過載風險;針對區域產業聚集區,重點防控雨水管網排放風險,嚴防初期雨水夾帶污染物直排入河。
溫江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嚴格保障設備24小時規范運行及數據真實準確,確保“監測觸發預警、預警引導溯源、溯源支撐治理”全流程貫通。通過強化運維管理、優化數據校驗機制,推動技術優勢真正轉化為治理實效,為當地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供強力支撐。
來源:中國環境